Wiley
全球知名的学协会出版社
关注3人
粉丝40人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1297133
出版社简介

Wiley1807年创建于美国,是一个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的出版机构,面向专业人士、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学生、终身学习者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服务。Wiley及旗下的子品牌出版了超过450位诺贝尔文学、经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奖得主的作品。Wiley 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的霍勃根,在美国、欧洲、亚太区设有分部。

Wiley是全球知名的学协会出版社,与全球超过800家专业学协会进行合作,出版的图书品质高,广受学术界认可Wiley 是提供提高科研、教育和专业实践结果的内容解决方案全球供应商;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出版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期刊,参考工具书、专著、数据库服务和广告;专业书籍、订阅产品、认证和培训服务和在线应用;教学资料和服务,包括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终身学习者提供集成的在线教学和学习资源。

本书综合了近期一次学术会议上发布的一些新的数据,内容主要有关热环境对奶牛和肉牛营养和管理的影响。书中有关最新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估测家畜热负荷的新工具;环境对营养需求和动物新陈代谢影响的新信息;基因表达和转录的环境效应;环境适应过程的调节以及环境各个方面对雄性和雌性动物繁殖的影响。 全书包括17篇文章。第一篇阐述的是从耐热性到热时效,分述了热环境对畜牧业影响;第二篇阐述了家养动物温度调节的生理基础;第三篇阐述了动物与环境间的互作及家畜热应激情况下的蒸发冷却作用;第四篇阐述了动物如何从适应性调节到环境应激;第五篇阐述了环境应激与动物福利的关系;第六篇阐述了环境对动物新陈代谢的影响,包括对生长、泌乳、营养素的吸收及内分泌的影响;第七篇阐述了热环境对营养需求的影响,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第八篇阐述了环境对动物健康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影响机制及调节作用;第九篇阐述了环境对家畜免疫功能的影响;第十篇阐述了热应激下改善热反应和生殖反应的对策;第十一篇阐述了热应激下通过提高胚胎抗高温能力来改善繁殖力的前景;第十二篇阐述了环境热应激能够损害家畜的胚胎功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和产后性能;第十三篇阐述了光周期对家畜繁殖、生长及泌乳的影响;第十四篇阐述了反应家畜热应激的指标及进展情况;第十五篇阐述了减少冷热应激对奶牛影响的对策;第十六篇阐述了商业群体中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第十七篇阐述了家禽对环境应激的反应。 全书中的每一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环境对家畜的影响及之间的互作,从热应激基础理论到实践,从营养需要到分子机制。本书较全面包含了环境对动物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的影响,对生长、繁殖、泌乳等重要经济性能的影响,对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的人员具有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继兰,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最早是由Waddington 1939年在《现代遗传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1996年,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有了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目前大家普遍认为,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DNA序列改变以外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的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RNA相关沉默、副突变、位置效应斑、组蛋白密码和RNA编辑等。近年来,我们更是目睹了家畜遗传和表观遗传研究的价值,其正在科学界发生显著的积极变化,已然成为动物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本书从以下章节来进行探讨:第一章是哺乳动物配子和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学,主要讲述了哺乳动物在精子的发生、卵母细胞和胚胎的发育能力的表观遗传机制;第二章是家养动物克隆附植前的胚胎表观遗传学,讲述了克隆胚胎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观遗传变化;第三章是印记基因在生育能力中的作用和全基因组技术的相应证明,阐述了表观遗传修饰之一的印记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以羊作为人类助产技术的实验模型,在源自助产技术的羊胎体的表型改变上有了一些新的见解,详述了通过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监测表观遗传对表型的影响;第五章是DLK1-DIO3印记基因簇在绵羊中对丰满臀型的作用,详细阐述了羊的美臀型性状是非孟德尔遗传的性状;第六章是牛基因组中的基因组印记与印记基因簇,主要从序列的特性、印记的状态、印记基因的存在规则及印记基因对牛数量性状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牛基因组中印记基因;第七章是关于印迹基因组分析,就是将印记基因的遗传变异作为数量性状位点,能够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其进行检测;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动物健康和健康状态中的小RNA与表观遗传学,主要总结和讨论了表观遗传学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第十章是牛细胞中的营养素和表观遗传学,阐述了日粮成分会改变表观遗传的模式及其对牛等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影响。 -王立刚,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瓢虫是蚜虫的主要捕食者,而且还捕食其它农作物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瓢虫科的发展史及分类,主要介绍瓢虫科的地位、特征及分类等。第二章,瓢虫科的遗传学研究,主要介绍瓢虫科的基因组、染色体与细胞学、瓢虫颜色图案与基因决定、分子遗传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第三章,瓢虫科的生活史和发育,主要从瓢虫卵、幼虫、蛹、成虫等虫态介绍生活史,并对产卵、繁殖、寿命以及温度与发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第四章,瓢虫科的分布及栖息地,主要介绍影响瓢虫分布及栖息地的因素。第五章,瓢虫科的食物,主要从食物的特异性、食物关系定量方面的研究、与食物相关联的行为等进行介绍。第六章,瓢虫科的滞育与休眠,主要包括滞育与休眠的定义与机制、滞育的生理生态调控、滞育的模式、休眠的生理变化及解剖等。第七章,瓢虫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介绍瓢虫间的共生、竞争、捕食与被捕食等方面的关系。第八章,瓢虫科的天敌,主要包括瓢虫被捕食、被寄生、寄生与病原物、影响瓢虫种群的天敌因素等内容。第九章,瓢虫科与化学信息素,主要包括警戒态与血流反射化学、食物的信息化学、交配与性信息素、产卵信息素、卵与蛹保护信息素、冬眠与聚集信息素等内容。第十章,瓢虫与猎物相联系的量化,主要包括量化的方法及统计方法等。第十一章,瓢虫科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瓢虫科在生物防治中的角色和相关的应用等。第十二章,瓢虫科研究的近况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主要介绍了瓢虫研究的近况和发展史,影响瓢虫行为的化学信息素及分子遗传性等方面研究,瓢虫间的关系及评估瓢虫的作用等。是全面阐述瓢虫行为学和生态学的专著,可供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瓢虫爱好者、高等院校昆虫专业师生、农业科研单位生物防治方面科研人员参考。 -王恩东,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各类农产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鲜活的农产品营养丰富,色彩迷人,但是极易腐烂,需要进行采后处理和贮藏保鲜;同时随着市场的需要和流通业的发展,跨季节、跨区域的消费成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易腐农产品的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农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易腐农产品》一书包括19章,第一章为总论,总体介绍了易腐农产品的种类、营养价值、采后技术、经济贸易等内容;第二章之后为分论,第二到第九章分别介绍了番茄、香蕉、柑橘、苹果、芒果、菠萝、鳄梨、葡萄等大宗水果;第十章介绍以桃、油桃、李子、樱桃和杏为主的核果类水果;第十一章介绍醋栗、草莓类的浆果类水果(书中称为‘软果’);第十二章介绍猕猴桃、番石榴、西番莲和荔枝等水果;第十三章介绍仙人掌的果实和肉质茎;第十四章介绍各种瓜类;第十五章介绍草本调味料;第十六章介绍马铃薯;第十六章介绍葱、洋葱和大蒜;第十八章介绍热带块根类作物;第十九章介绍鲜切花。各章节的作者根据各类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概述了其采后生理、保鲜技术、病虫害、加工方式、食品安全、包装运输及研究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该书可谓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该书分别由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多位科学家共同编撰而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适合园艺、食品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广大师生和农产品贮运商等参考和阅读。-马庆华,博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近些年,有机农业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有近3700万公顷耕地为有机农业,约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0.9%,其中欧洲、拉美、亚洲和北美是最主要的有机农业耕作区。随着有机农业的日益盛行,有机作物育种也越来越受关注。有关有机作物育种此前曾有报道,其中大多仅限于特定或某一类作物育种,而很少将育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机作物育种》一书则克服了上述缺陷,它不仅涵盖了有机作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还包括了多种作物的育种实践。其所涉及的作物既有大田作物,也有蔬菜作物;既有自花授粉作物,也有异化授粉作物。《有机作物育种》共17章,根据内容全书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第1-8章)介绍与有机作物育种相关的一些共性问题,该部分所介绍的内容也是植物育种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第1章概述;第2-4章介绍有机作物育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不同生态条件下育种家所采取的相应应对措施;第5-6章介绍有机作物育种面临的技术问题;第7章介绍有机耕作的原理,有机农业的价值以及不同育种方法和技术所产生的后果;第8章,介绍与有机作物育种,品种释放和商业化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第二部分,针对不同作物的有机育种,详细介绍9种具体作物的育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蚕豆、土豆、番茄、油菜和洋葱等。 -毛新国,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植物-微生物的互作研究经历了早期对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研究、病原-寄主互作“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建立和研究、重组DNA的发现,到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icinea中无毒基因的克隆,证明病原菌中的单个基因可以控制病原菌是否可造成植物的某一品种发病,并验证了无毒基因为植物中的一个抗病基因。几年以后,又确定了这些所谓的无毒基因在病原菌的毒性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毒基因在毒性中也起作用的想法由于发现Xanthomonas、Ralstonia和Pseudomonas中Hrp基因与动物病原菌中已确定的III型分泌系统中的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而得到加强。由于医学领域对III型分泌系统传送的蛋白质使用的术语为“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植物病理学家也采用这一术语,与医学研究相一致。 自最初的植物病原效应子发现至今,已经明确所有种类的植物病原菌都利用效应子以多种方式抑制寄主的免疫力。但是,它们也能启动植物的免疫受体——由效应子激发的免疫反应,即植物和微生物以一种对植物、微生物群落双方都有害和有益影响的复杂关系进行互作。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动态在它们的基因组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痕迹。《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效应子》一书揭开并叙述这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分子与寄主植物多样而复杂的互作的分子基础。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总结目前与植物相关联的生物的效应子。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是对植物免疫性的一般综述及植物的免疫性是如何被微生物效应子作为攻击目标的。第二部分(第3章-第5章)阐述效应子基因的全基因组分析及进化。第三部分(第6章?第8章)是效应子在抑制寄主免疫性中的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植物免疫受体觉察到的。第四部分(第9章和第10章)阐述了效应子是如何在植物细胞中运输的。最后,第五部分(第11章?第15章)涉及新兴的领域——目前和将来的研究焦点:其他真核微生物分泌的效应子。 在过去5年中,植物病原菌效应子的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效应子》一书的出版非常及时,因为它集中了关于病原菌效应子的大量信息和各种不同的观点,并由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领域中引领国际前沿的专家撰写,对植物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遗传学家来说都将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段霞瑜,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水分子在维持食物和生物材料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分子小且简单,但却拥有不同寻常的属性,并且能与周围的化合物分子发生复杂的反应。对水的属性及其在生化反应中重要作用的了解引发了人们对其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对水在食品结构及稳定性方面的影响有了更好理解。1943年首次发表了食物的水吸附解析等温线报道,1953年水分活度作为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观点被提出。国际水性质组织(ISOPOW)1974年成立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旨在促进食品领域科学家与研究水分的其他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从那时候起,ISOPOW成为对水属性的科学研究及讨论的重要平台,如:水分活度及水分迁移率对食品、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及生物材料系统的影响。 本书收集了2007年9月2~7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十届国际水性质大会(ISOPOW)上的书面报告及演讲报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计6个章节。 第一部分收集邀请专家的报告及口头演讲稿,并且分为4个章节:第1章介绍了水动力学及其在食品、生物制药上的应用,并例举了水在面粉、面团应用的例子;第2章讲述了水及其对食物、生物化学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水对软膏状浓缩物、食物(品)聚合物的抗塑化及其对细胞物理挤压的作用;第3章阐述了食物中的微观结构及纳米结构的变化,包括水属性的检测,食物颗粒的水化模型、胶体中的水,水对糖果食品的影响;第4章讨论了水在生物材料科学上的应用,以及它在无水生物制药系统的作用,在食物的相变、分子包被及纳米结构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两个章节:第5章简介了水迁移率及动力学在食品和生物制药中的作用;第6章食品及生化系统中水的属性及稳定性。 本书对广大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研单位及食品工业中的研究人员在水属性的研究及应用上可提供有效的指导及帮助。 ——吕加平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早在20世纪初,热处理技术就已出现并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和保藏。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热处理工艺中的控制及自动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热力杀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等领域,从而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详述了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及其在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使读者全面深刻的理解控制及自动化在食品热处理技术中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生产中更好的应用这项技术。 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引言:主要概述了食品组分及分类、食品保藏、食品加热特性、加热机理等,并由此引出本书的主题——热处理中的控制及自动化技术;第2章,热处理过程控制元件、模式、技术及设计:本章内容可以让读者对热处理中的过程控制技术有一整体认识;第3章,加热器的过程控制:介绍了加热器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加热器的分类;第4章,在线控制技术及其在低酸性食品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应用在线控制技术,可以减少热处理过程中的操作偏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第5章,在线控制技术中的相关软件:传热元件可以对加热过程实施评估,从而使食品在达到灭菌目的的同时,其营养成分损失最小,以保证食品的品质;第6章,热处理工艺的优化、控制及确认:本章对热处理过程中的良好操作规范进行了解读,诠释了该规范对于保证食品货架期稳定的重要性;第7章,微波加热中的连续操作系统:主要介绍了连续操作系统在微波加热中的操作元件和控制,两者结合产生了一种更加有前景的加热处理方式,从而提高加热速率,减少加热时间。 本书循序渐进的介绍了控制及自动化技术及其在食品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代表了食品热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因此非常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的高校师生及相关科研院所人员阅读,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从而与现有的食品热处理技术相结合,推动该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吕加平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功能性蛋白质和肽是保健食品行业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功能性蛋白质和肽除了其营养价值外,还显示出了特殊的生物活性,食品中生物活性多肽将有助于控制慢性疾病的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活性蛋白质和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食用安全性高,是当前食品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本书主要整理汇编了近年来有助于减少或控制流行性疾病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和多肽。全书共计24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引言:综述生物活性蛋白和肽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第二部分(即第2~10章),生物活性蛋白质及肽的功能特性:包括抗炎蛋白及肽、抗氧化肽、降压肽、抗淀粉样病变蛋白或多肽、免疫调节肽、饱腹感调节肽等的功能;第三部分(即第11~20章),食品中蛋白质和多肽的生物活性实例:如初乳和乳清蛋白、乳铁蛋白、鱼肉及明胶活性肽、动物源肌肉活性肽、米糠蛋白及其肽、禽蛋活性蛋白及肽、大豆蛋白及其肽、豌豆蛋白及肽、小麦蛋白及肽等的生物活性;第四部分(即第21~24章),在食品中应用生物活性多肽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如肽组学技术、蛋白及其活性肽数据库技术、风味蛋白及肽的制备技术等。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引用了大量的本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一本适合于食品科学、营养、制药、化妆品、功能食品、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还可供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作为营养食品及制药行业的参考书目。 ——刘鹭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1 19 20 21 22 23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