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果实颜色、香气、风味、营养成分等品质性状的形成和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可为有效调控果实品质和提高采后贮运效率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和化学分析手段的改进,人们对果实成熟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相关专著陆续出版。《果实成熟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就是其中较为精华的一本。
全书共计8章。第1章,果实成熟的生物化学,从一般概述开始,包括了中心碳代谢、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乙烯、多胺和挥发性物质以及细胞壁代谢等几方面内容;第2章,果实——被子植物的革新,包括化石记录的果实、果实的变异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生、果实发育、果实作为被子植物多样性的载体等几方面内容;第3章,乙烯及其对果实成熟的调控,包括乙烯和呼吸跃变型/非跃变型果实、乙烯合成途径的分子解析、花果发育过程中乙烯及成熟相关基因的网络关系、乙烯信号传导、乙烯反应受体、乙烯及成熟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内容;第4章,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叶绿素的降解,包括两类色素物质在果实中的分布、叶绿素的降解和再循环、类胡萝卜素代谢等内容;第5章,酚类物质代谢和花青素的合成,包括肉桂酸、木质素类物质、香豆素、芪类、黄酮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黄酮类和其他分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等内容;第6章,挥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介绍了挥发性化合物的代谢通路、数量性状位点的发现、生物合成及其发展前景;第7章,成熟果实的细胞壁结构、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果实软化的关系;第8章,调控果实成熟的网络结构,包括激素控制、遗传网络和次生代谢3部分内容,是对前几个章节内容的融会贯穿。
本书由来自6个国家的17位专家共同编撰完成,引用了大量涉及果实成熟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最新文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可读性强,适合园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师生阅读。
出版社简介
Wiley1807年创建于美国,是一个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的出版机构,面向专业人士、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学生、终身学习者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服务。Wiley及旗下的子品牌出版了超过450位诺贝尔文学、经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奖得主的作品。Wiley 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的霍勃根,在美国、欧洲、亚太区设有分部。
Wiley是全球知名的学协会出版社,与全球超过800家专业学协会进行合作,出版的图书品质高,广受学术界认可Wiley 是提供提高科研、教育和专业实践结果的内容解决方案全球供应商;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出版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期刊,参考工具书、专著、数据库服务和广告;专业书籍、订阅产品、认证和培训服务和在线应用;教学资料和服务,包括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终身学习者提供集成的在线教学和学习资源。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全球每年有25%的农产品受到真菌毒素污染,对人类和动物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本书重点介绍了小麦、玉米、大米、大麦和高粱5种最主要的谷物从种植、收获到加工整产业链中真菌毒素污染与控制。
本书共22章,除第1章对“Mycored项目”进行介绍外,其余章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10章,以玉米产业链为主加以介绍。其中,第2章,玉米产业链中产毒黄曲霉和镰刀菌的鉴定;第3章,玉米中真菌毒素的确定;第4章,玉米育种中抗真菌毒素研究;第5章,温带玉米降低真菌毒素污染风险管理措施;第6章,玉米贮藏期间预防真菌毒素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第7章,用于玉米制品中控制真菌毒素稳定性的良好加工技术;第8章,减少动物日粮中真菌毒素水平;第9章,物理和化学方法脱除玉米中真菌毒素;第10章,频繁发生真菌毒素暴露事件的国家黄曲霉毒素B1的化学预防策略。第二部分以小麦产业链为主,包括第11~18章。其中,第11章,小麦中镰刀菌和疣孢青霉的鉴定;第12章,小麦产业链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第13章,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第14章,温带国家减少小麦真菌毒素污染的良好种植与收获措施;第15章,非传统性小麦主产区降低赤霉病和真菌毒素污染风险的良好管理措施;第16章,小麦赤霉病的化学控制;第17章,小麦中真菌毒素污染预测;第18章,小麦采后贮藏的良好管理措施。第三部分,介绍其它谷物产业链,包括第19~22章。其中,第19章,良好的食品及饲料加工技术;第20章,高粱产业链的真菌毒素;第21章,大米产业链中的产毒真菌和真菌毒素控制策略;第22章,小麦和玉米中真菌毒素的全球风险分布。
本书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对于从事粮食种植、收获以及后期加工等研究食品安全方面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非常适合从事粮食生产的企业学习和阅读。
Hansjoerg Kraehmer在德国的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工作,主要从事杂草科学和除草剂应用,是欧洲杂草研究学会主席。
本书详细介绍了杂草的组织、器官及生长、繁殖等过程中解剖学结构特征和变化,共计9部分55章。其中第1部分包括引言和第1~4章,主要阐述杂草的细胞、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第2部分包括第5~12章,主要介绍杂草的分生组织结构、分泌结构、贮藏结构、界面结构、表皮、气孔等;第3部分包括第13~17章,主要介绍杂草的维管束和海绵组织;第4部分包括第18~32章,主要介绍杂草的茎、根和生长;第5部分包括第33~45章,主要介绍杂草的复杂组织和器官;第6部分包括第46~51章,主要介绍杂草的无性繁殖;第7部分包括第52章,主要介绍确定杂草特性的指标;第8部分包括第53~54章,主要介绍30多种杂草的生活史及相应器官的解剖学结构;第9部分包括第55章,主要介绍杂草切片的制备方法。
“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作者通过研究杂草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性,探讨杂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环境适应性与其形态学和解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杂草科学治理提供借鉴。在杂草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和杂草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该书的出版为广大杂草科学和除草剂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者充分了解常见杂草的解剖学结构创造了条件,也为杂草科学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所选取的杂草种类代表性强,形态学照片和解剖学照片清晰,文字叙述专业,可读性强,对相关从业人员和广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昆虫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涉及进化论、生态学、行为学、毒理学、分析化学、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技术手段,是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典型范例。该学科主要研究昆虫与其他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以其对农药污染、病虫害抗药性和其他生态环境因子的反思,及其对生物间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因的探讨,包括对害虫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指导作用,促进了昆虫神经生物学和进化论等理论研究,对于昆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涵盖了寄生蜂化学生态学的现有知识,将寄生蜂的行为生态学与化学生态学进行了整合。各章节有序地呈现了近几十年来重大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潜力。此外也涉及了一些相关案例,以强化读者对寄生蜂应用的了解。全书共分为13章。第1章,昆虫寄生蜂的化学生态学:迈进一个新时代。其余12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包括第2~8章。其中,第2章,植物防御和寄生蜂化学生态学;第3章,寄生蜂在复杂化学环境中的寄生策略;第4章,地上与地下环境中的寄生蜂化学生态学;第5章,寄生蜂的寄主携带策略——产卵化学生态学;第6章,有关膜翅目寄生蜂信息素介导信息交流的新见解;第7章,寄生蝇的化学生态学;第8章,气候变化及其对寄生蜂的化学生态学的影响。第二部分,应用,包括第9~13章。其中,第9章,昆虫寄生蜂的化学生态学——在生物防治中的不可替代性;第10章,化学信号在农田害虫管理中的应用;第11章,化学信息在果园及葡萄园害虫管理中的应用;第12章,化学信息在有机作物害虫管理中的应用;第13章,化学信号在林木害虫中的管理应用。
本书通俗易懂,主要对象是对化学信息在昆虫-寄主天敌(尤其是寄生蜂)关系中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此外,对于昆虫学、植物保护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学生、昆虫化学生态学的教师也都是可用的参考资料。
基于全球能源危机的驱动,能源作物备受关注,其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占用土地影响粮食安全等问题,能源作物的前景也备受争议,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需解决的问题。Singh等对不同类型生物燃料作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机制。
全书共计14章。第1章,生物燃料作物可持续发展的范例;第2章,粮食作物用于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性;第3章,甘蔗作为能源作物在生物质经济中的作用;第4章,可持续的纤维草类作物生产;第5章,可持续的油料作物生产;第6章,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短轮伐期木本作物的生物质生产;第7章,生物质原料生产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第8章,生物燃料作物与土壤质量和侵蚀;第9章,生物燃料作物生产中的养分管理;第10章,粮食、农业和生物燃料;第11章,生物燃料作物、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第12章,生物燃料作物与温室气体;第13章,生物质原料和生物燃料的经济性;第14章,地理空间建模在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本书由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41名科学家共同完成,内容丰富新颖,不仅对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等不同类型的能源作物的生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而且从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等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思路,并介绍了GIS在能源作物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用,尤其是将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体系引入能源作物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具有较大的新意。本书对从事生物燃料开发和生产的研究及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供其他从事农业生产、作物科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近年来,由于二代测序技术和高通量基因型分析的发展,作物基因组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基因组辅助育种,在近二十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改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研究人员的继续努力和奉献,基因组学将可能取得巨大突破,并且随着基因型分析和测序费用的降低,基因组学将成为作物育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胁迫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因子之一。利用组学方法来解释标记与性状关系可用于作物育种,并且也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被报道。然而,造成作物病害的病原菌和害虫处于动态变化中,不断的进化,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差异。
本书为《基因组学向作物育种的转化》的第一卷,详细介绍了不同作物中利用基因组学对不同性状改良的研究及应用。全书共分为16章。第1章:转化基因组学对改良作物生物胁迫抗性的总体介绍;第2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第3章:玉米抗病的遗传基础;第4章:基因组辅助育种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第5章:大麦病毒病抗性;第6章:高粱抗杂草的分子育种;第7章:大豆的线虫病抗性;第8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花生的生物胁迫抗性;第9章:提高菜豆炭疽病抗性的基因网络;第10章:现代育种中改良豇豆生物胁迫抗性的有效方法;第11章:鹰嘴豆的抗病性;第12章:马铃薯的晚疫病抗性;第13章:番茄的晚疫病抗性;第14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生菜的抗病性;第15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木薯花叶病抗性;第16章:油菜抗病性的遗传基础及基因定位。
本书是来自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大麦病毒病、大豆的线虫病、菜豆炭疽病、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等,将分子标记、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的各种病虫害、杂草等生物胁迫的改良,将组学与农作物重要性状的改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组学的研究得以有效地利用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对作物育种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对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学生、科研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非生物胁迫因子作用于植物,将会引起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代谢反应,表现为代谢和生长的可逆性抑制,严重时甚至引起不可逆伤害,导致整个植株死亡。由于植物的耐胁迫性大多属于数量性状,现有可利用的种质资源匮乏,采用常规育种技术改良植物胁迫耐性的难度相当大,培育出真正的耐胁迫品种就尤为困难。近年来,随着对植物抗逆分子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抗逆研究已经从生理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促进了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的发展。
全书共分为10章。第1章:SUB1A转录因子介导的水稻耐淹性,介绍了水稻SUB1转录因子的分离、转SUB1水稻的田间表现、SUB1的遗传效应、以及由SUB1调控的基因网络。第2章:抗旱机制及其分子基础,主要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耐旱机制、调控机理、以及转录后调控和激酶或磷酸酶信号途径等。第3章:植物在不同水分状态时的气孔调控,主要介绍了气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作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C4植物和景天酸代谢。第4章:与胁迫应答相关的根系网络,主要介绍根系的发展及类型、系统分析了与胁迫应答有关的根系系统、不同胁迫条件下根系的结构变化。第5章:植物耐低温性和它的细胞学机制,主要介绍了冷害、冻害、以及植物耐冷和耐冻的细胞学机理。第6章:植物的耐盐性,主要介绍了盐碱地的植物生长、耐淹机理、耐盐性鉴定、耐淹基因的发掘、已克隆的耐淹基因、以及转耐盐基因的前景。第7章:植物耐有毒金属的分子和生物学机制,主要介绍了植物对锌、镉、铝的耐受性。第8章:植物非生物胁迫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主要介绍了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以及胁迫诱导的转座子调控等。第9章: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基因组学。第10章:应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发掘植物抗逆性的基因并应用于植物的遗传改良。
本书是来自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科研人员及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早期人们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抗生素在医药、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使用泛滥,抗生素耐药菌和抗性基因日益增多,已成为全球不断增加的卫生安全风险。本书没有单一地从临床的角度揭示抗生素耐药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是从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运用了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和化学等原理,另辟蹊径的将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学研究方法融入到研究当中,重点描述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分布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在抗生素分布、细菌耐药性发展、耐药性微生物种群、抗性基因的扩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全新的视角科学地评估和揭示了一个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重要研究领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二十八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8章,主要介绍了耐药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来源及环境微生物耐药性带来的生态和临床的危害。第二部分,包括第9-15章,主要介绍了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转移及评估耐药性的生物风险的策略。第三部分,包括第16-20章,主要介绍了土壤和水环境中的抗生素及耐药性分布。第四部分,包括第21-28章,主要介绍了抗菌药物在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中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每一章均由一至多位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毒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写作,内容详实,数据丰富。所有章节后均列出详细的参考文献,为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便利。
本书可供从事医学、药物学、毒理学、畜牧兽医学、水产学、植物保护学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 -张克诚,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
本书是《海洋食品产业》的第二版,由美国多位海洋食品领域的资深专家编写而成,其涵盖范围广、涉及层次深,是少有的系统地介绍海洋食品产业的专业书籍。本书涵盖了海洋食品产业的各个领域,包含了“从海洋到餐桌”的每个环节,全面总结、详细介绍了具有商业价值的各种的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的捕获和加工过程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在内容上做了大量的更新,增加了第10章鱼糜制品、第11章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第16章物种鉴定、第20章贝类的生物安全性、第21章毒素和过敏原、23章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等内容。
本书共分为29章。第1章,简述了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第2章,阐述了常见的渔业捕捞和收获方式;第3~8章,详细介绍了海洋食品原料的物种,包括鱼类(低栖和深海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等的主产地和年产量等资料,同时也介绍了常见的养殖物种和尚未被利用的潜在的海洋食品原料物种;第9~15章,阐述了鱼类、软体动物和贝类等的加工方式,详细介绍了鱼糜、鱼蛋白的生产以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第16章,阐述了海洋食品的物种鉴定技术,比较了基于蛋白质和DNA的物种鉴定方法,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的DNA分析方法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第17~19章,介绍了包装、冷冻和保鲜等海洋食品保存工艺;第20~21章,介绍了海洋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包括过敏原、毒素、贝类中的生物性危害因素以及腐烂变质等;第22~29章,阐述了海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清洁卫生管理、HACCP管理体系、废弃物处理、运输配送过程的食品安全以及质量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本书是海洋食品加工、采购和销售人员必备的参考书,对相关的管理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适合食品、水产和养殖专业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阅读。- 赵峰,博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2年第1期